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窗 > 校友动态 > 正文

院士校友种康独家专访!最贴心的话给母校说……

日期: 2019-04-24 阅读:

导读截至目前,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先后有包括种康院士在内的19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然而,找遍各类信息平台,却找不到系统全面讲述种康院士校友成长历程的有关报道。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由校庆工作办公室策划发起,经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调联动,由在北京实习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班王艺霏、陈水杏、樊智宇3名同学在全国“两会”结束后完成了对种康院士校友的采访。

感谢成就这篇对种康院士独家专访的我校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院长黎家教授、副院长冯虎元教授、党委副书记朱珊珊,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党委书记、现人力资源保障部部长杜生一、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兆瑜。

种康:兰大教给我的不止有知识

作者 | 王艺霏、陈水杏、樊智宇

种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1962年出生,1984年、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康院士

“做理科基础研究获得满意的结果就像闪火花,每失败一次都是在积蓄能量,这样才能有后续的成功火花”,一次次的实验研究,种康早已将失败和成功看得一样重要。

“真正的创新是要给这个领域新的知识,能够给学科发展或者是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个环节有实质性贡献”,这是种康对创新的理解亦是追求。

2019年3月,种康院士在众多活动中拨冗,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接受了来自母校兰大的同学专访。时而严肃、时而幽默的种康院士,首次系统讲述了他的求学历程和人生轨迹,也分享了他的科研成果和人生感悟。

初识兰大

生于1962年的种康还记得小时候因为粮食短缺,一日三餐吃红薯:烤红薯、蒸红薯、红薯干、红薯饸饹、红薯粉……各种各样的红薯,吃到胃里反酸,让他到现在想起都心有余悸。“没别的可吃,不吃就得饿着”,种康记得那时候的农民一年又一年地种粮食,但却一顿又一顿吃不上饱饭。

就是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18岁的种康在全国大学入学率最高仅有5%的情况下,顺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但是看好生物学未来发展的种康父亲,在种康高考志愿书的“化学”前加了“生物”两个字。初高中连“生物”是什么都没听说过的种康在听到父亲把志愿修改后,心里是忐忑的。生物是什么?是不是要解剖各种动物?……一系列的疑问出现在种康的大脑里。

尽管陕西和甘肃都地处西北,但初到兰州的种康还是有些不适应。从一楼爬到五楼的宿舍,他常感觉头晕乎乎的。后来种康才意识到那可能是身体对兰州高海拔产生的高原反应。然而,对生物学的陌生和对环境的不习惯并没有打退年轻的种康的学习兴趣。

说起校园,种康对兰大的“速写画像”是有“钟楼”图书馆、经典的四柱式学校大门,正对大门的是中国式简易大楼的文科楼,还有楼前高耸的毛主席塑像,他还经常在校园里看到不少有神秘感的老教授和来自各地南腔北调、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很快,军训后种康顺利通过专业分科考试,开始专注于植物生理专业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种康校友颁发院士证书

始于兰大的学习

在兰大,生物系的学生有很多化学基础课。种康到现在还记得刚进校时第一次做无机化学实验,课后发现自己新布鞋上星星点点的小洞,而“罪魁祸首”竟是实验过程中浓硫酸飞溅的小滴。种康笑着说,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从第一次做实验之后就培养起来的细心谨慎一直影响他至今。

种康将每次做实验比作在厨房做菜,“从选菜买菜到各种调料一一准备,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做出结果,那可是一件要好好准备但很高兴的事情”, 但是做实验并不意味着总是会有自己期望的收获。一个个实验从酝酿到做出结果,种康不知道思考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获得成功的实验结果瞬时的兴奋之后,又必须开始为下次‘火花绽放’积蓄能量。”

“那时候老师非常敬业,植物生理学专业中的普通动物学并不是专业课,但那些老师也非常认真,放弃周末休息的时间,带我们到郊区雁滩,实地教学,抓一些昆虫、解剖青蛙等等。”种康感叹,兰大的教学计划非常全面,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基础知识架构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当时打下的基础,使他受益至今。

◆ 1984年本科毕业留校做助教的他,兼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杨成德和梁厚果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当时获得硕士学位的种康在大学当老师已是不低的学历了,而产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是与留美回国的张承烈教授交谈有关。

◆ 1990年他在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吕忠恕教授和梁厚果教授门下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历程,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谭克辉研究员指导下步入了植物春化作用的研究领域。

◆ 1993年在老校长、化学家胡之德教授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梁厚果(右一)在一起讨论

胡之德教授在做分析化学实验

◆ 1995年开始,种康在时任中科院副院长、植物生理学家许智宏院士的指导下,把长线的研究重点锁定在水稻、小麦等作物对温度如何感知的运作机理上。他期望能够通过这项研究,将喜热的水稻种植区向更高纬度推移,扩大种植面积,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他将这项研究比喻为给人体检有规定的检验的指标一样,经过检验相关标志物就能察觉人的身体状况,进而为保证人体某种状态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这在植物上即是找到水稻、小麦温度感受器及其应答的基因“标志物”,了解该标志物的具体功能,辨别该品种是否耐受相应的基因型,找到其基因的短板,并补齐其在遗传上的基因短板。通过分子设计与改良的水稻品种,即使在遇到低温也一样能够存活,那么就有希望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康研究团队经过13年的奋斗,2015年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发表了他们发现水稻低温感受器及其信号转导与驯化机制,为改良超级杂交稻和籼稻提供重要的分子改良模块。

春化作用是指冬性植物、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的开花需要长时间环境低温诱导的过程。种康研究团队揭示了重要蛋白糖基化和磷酸化介导冬小麦春化开花过程,参与感知春化计量的感知,对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解析植物春化作用特别是其感知记忆冬季时长机制,对于作物的分子设计育种至关重要。这一研究成果,将实现种康的科研目标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就是这样,在一代代像种康院士这样为植物科学发展奉献的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我国在植物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如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在2005年,中国成功获得承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资格。

种康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在2005年接待有“拟南芥之父”之称的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德国马普所所长马丁考尼夫访问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时,考尼夫教授谈到世界植物科学研究方向时说,“过去做什么,要先问美国人;现在要与美国和欧洲以及中国学者讨论,而未来则要问中国科学家了。”如今中国植物学科某些领域印证了这位世界植物大咖的预言。

2017年7月由中国植物学会承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举办,这是该大会百余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该大会是全球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种康院士应邀在会上做了主旨报告。此次会议规模空前,6900多名代表注册参会,创历届之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出贺信,其中对中国植物科学在国际上四个领先的研究方向表达了肯定,分别是水稻育种、植物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还有生物技术。种康说“一个学科,能得到总书记的公开认可,很难得”

2018年10月,种康院士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种康院士曾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美国普渡大学植物学与病理学系和Dow Agrosciences LLC作过短时间的学术访问。谈到国外访学经历,种康直言“我在国外学习的时间不长,是土生土长的,主要是中国教育模式的产品,还是受兰大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影响大。”

种康院士不仅醉心于学术,更关注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2018年当选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的种康院士,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就农业与经济问题建言,在农业科技上我国不仅要有短平快的技术研究项目,更需要有具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和技术专利的长线战略储备。

他认为中国植物学家的责任在于解决中国当下的农业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的需求,植物科学研究应该以国家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农业生产问题,提出解决的科技方案。同样在实践中,种康也常教导年轻研究员们“要有长远目标”,解决“顶天立地”的问题,做到远近结合。

缘与兰大的情谊

在兰大,种康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在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时,种康院士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说起这段“兰大佳话、学术伉俪”的爱情故事,种康院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时,按照导师的安排将同班王丽萍同学和我作为一个实验组,开展‘汞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研究,实验过程的相互帮助和默契合作奠定了爱情火花的基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趋同,以及大学毕业同留兰州,促成两人于1988年幸福成婚。“我的学术成长得到了王丽萍老师的全力支持,军功章也有她的一半。”种康说道。

说起兰大的老师,种康对当年教过自己《物理化学》的何家俊老师至今记忆犹新。何老师上课夹一本书,到讲台上,把书一放,就开始滔滔不绝的演讲,还在黑板上进行严格公式推导。他把知识融会贯通,演讲逻辑性强、从语言、肢体动作上,都能够吸引学生。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1959届化学系毕业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为何家俊

有一次何老师讲课时,举了一个例子,用鸡蛋和油做沙拉,要求搅拌的时候必须是一个方向才能形成一个水包油的团粒结构,种康对那堂课印象特别深。“因为他在课上能把这些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它这个课程内容相结合,很有趣。”除了上课,种康和班里的学生还会和老师们一起活动。有一次过元旦,班里学生把何老师也请去一块包饺子,师生气氛很融洽。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种康至今还十分怀念。

现在的种康也已经是一名大学老师,也在用当初老师教自己的方式教自己的学生。在种康院士的教学中,因材施教、给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最重要的。给本科生上课时更多地是打基础和开拓视野,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了解更多的知识。给研究生上课则是从问题入手,引导解决科学问题。“教他一个逻辑思维的模式,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思路能对自身的研究有引导作用,达到这样的效果,课程就是成功的”。种康说道。

跟理论物理所不一样,植物所从事的是实验学科,新奇的想法和演绎推算并非终极目标,让想法落地,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才是作为一个植物科学工作者的胜利。因此他也常对学生说,成功科研的三大法宝——聪明、勤奋、合作精神。能够通过考试进入植物所,说明足够聪明,关键在实验面前有没有足够的勤奋和毅力以及与人合作的包容能力,去动手让想法实现。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学科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要求研究员有更强的综合能力,不同研究方向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一个研究员不可能精通任何一个方面,要善于与人合作。

遵循着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种康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仅在学术界就有硕士、博士40余名和5名博士后,其中多名博士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毕业生中有数十位在国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工作,其中在美国和国内教授职位10余名, 种康也在2017年荣获中科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亦望报恩予兰大

作为兰大校友,种康也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为母校做点贡献。2017年11月,种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让他最难忘的是第一时间收到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和省长唐仁健以及母校党委书记袁占亭与校长严纯华的贺信,这种类似家人的感觉和归宿感至今提起仍让他感动不已。

在他给母校的贺信回复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未来发展的关注,表示将积极参与母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中科院与兰大的合作,为母校再创辉煌做出贡献。很快他的想法就付诸实践,2018年2月10日,在种康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框架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植物所顺利举行。自此建立起了植物所与兰大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机制。

他非常赞同严纯华校长具有战略眼光的见解,从大周期来看,兰大的学生被招进中国科学院也是兰大的一个成功,学生学成后,再为兰大服务,符合市场规律的一个良性循环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代表省委省政府致信祝贺种康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康院士回信感谢母校祝贺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今,种康多次回母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广大师生探讨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当选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后,种康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中呼吁国家的政策应向西北倾斜,为兰大新时期的发展寻找新的契机

在种康心中一直感念兰大的恩情,因为兰大不只是一所学习的殿堂,更给了他家的温暖。现在他还能回忆起当时住的宿舍楼、学习的教学楼,还能清楚地说出主要建筑物的方位。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种康院士把对母校和老师教诲的铭记化成了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实验室里,将自己的智慧播种在学生心中,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国家科研事业。

今年9月17日是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建校110周年华诞。谈及对校庆以“坚守、奋斗”为主旋律的理解时,种康答道,兰大是在比较贫瘠的土壤里生长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耐受干旱和风沙以及不同温度的花朵。植物生长发育有营养生长期和花期,110周年希望是兰大的一个新花期。期望兰大的年轻人牢记“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坚守初心,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兰大120岁生日创造更繁盛的花期。

延伸阅读 不忘初心,努力前行——种康院士校庆专访感想

首先,真的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和种康校友在北京见面说一说我们的兰大。在接到老师分配的采访任务时,当时都非常开心,因为总算是有机会能发挥自己的所学,为母校110周年校庆贡献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采访前期,我们在网上搜集种康老师资料时,意外发现老师和我们团队一位成员来自陕西同一个家乡,老乡加校友,当时别提有多激动了。在开完两会后的3月17日,我们和种康校友相约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丁香楼

刚一进种康院士的办公室,一眼看去就是许多绿油油的盆栽,高矮错落有致,而且修剪的十分漂亮,种康院士打趣说道,“自己就是研究这些的,如果再养不好,岂不是闹笑话了。”养花除了是个“技术活”,还需要耐心、细心、悉心,不论生活还是工作,种康院士一直与植物为伴。

种康院士接受独家专访后与王艺霏、樊智宇、陈水杏三位同学合影

在不大的办公室中,有一张大大的方桌,这不是院士平时办公坐的,它上面被笔墨纸砚占据着,宣纸上都是院士的墨宝。原来院士平时对书法十分热爱,闲下来的时候都会提起毛笔,挥毫泼墨。写书法对于种康院士来说,不仅是一个兴趣爱好,更成了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个习惯

不仅是书法,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十分喜爱,平时自己还会写诗作对。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想来种康院士身上的儒雅平和也和平日陶醉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有关。

第一次见种康院士,刚开始还很担心因为对植物研究所知甚少,可能交流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这种担忧很快被老师温和幽默的谈吐打消。我们惊讶于种康院士在表达中朴实而生动的表达,谈话中他常用比喻将抽象的原理和研究过程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这给我们的采访减轻了不少负担。

按照约定的时间,本打算采访一个小时的我们,与种康老师一直交流了两个多小时,从学习到工作,从家乡到兰大,种康老师有时哈哈大笑,有时耐心给我们解答疑惑,如同一位老师,又如同一位可亲的学长,生动有趣地教给了我们许多看待问题的方式,上课时“不光要听讲,更重要的是学会融会贯通”;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有想法加上实践,才等于成功。”;在面对多次失败后,老师说道“失败的过程就是一个火苗闪的那一下,只有闪过了,才会有亮的那一刻。”……两个小时的采访,让我们学到了不少有关学习、有关生活的道理,眼看天色暗下来,我们意犹未尽地与种康老师合影说了再见。

在后期整理组织写稿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种康老师总是能及时地给予解答。在第二次返稿时,老师细心地给稿子提出了一些不合适的地方,具体到一字一句的修改,有的地方甚至标点符号都做了批注并给出了修改意见,这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感到十分惭愧:种康老师在百忙之中看了稿子并且能够及时且如此细心地修改,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真是太需要我们学习了

我们文章中的一个个文字就如同种康老师实验时的一个个小步骤,一点儿也差不得。如今年近六十岁的种康老师,仍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做到认真细致,确实让我们佩服,当然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在与种康校友在交谈中,他随时就会脱口而出兰大的校训:独树一帜,自强不息。从小吃不饱的老师在恶劣的环境中,努力学习不断发展,在全国大学入学率最高只有5%的情况下顺利考上了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在老师讲到自己为了做实验几天几夜而不睡觉的时候,当时的我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也许正是像校训这样的耳濡目染,种康老师从一开始到兰大不适应,再到零基础学生物,再到如今做出多项科研成果,一路勤勤恳恳、踏实进取可能是老师制胜的法宝。

兰大学生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在这块贫瘠的西北土地上,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如今的我们比起种康老师那时候的条件要好很多,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发扬兰大精神,向各位杰出校友学习,利用好兰大的资源条件,争取早日为母校增光添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8m8Z_YUTGiLFkwFeOjmfg